紫砂世家匠心傳 ,踔厲奮發鑄豐碑
——訪宜興市顧永清紫砂藝術研究所所長顧永清
“粗胚淬火后,把把顯崢嶸;貌似泥為骨,敲之金玉聲”,紫砂之美,在于其泥質天成、水火兼容、冷暖相宜、不浮華媚世,卻能在歲月的沉淀中越發光彩溫潤。在配以能工巧士的目營心匠,一把優秀的紫砂作品,往往集壺泥、壺色、壺形、壺款、壺印、題銘、繪畫、書法、雕塑、鐫刻等藝術共融一體。上等的紫砂壺甚至可比價黃金鉆石,與商鼎周彝比肩,故有“人間珠玉安足???不及陽羨一抔土”的說法,這里的陽羨,就是如今的江蘇宜興。
愛紫砂者,內心也一定會對紫砂文化充滿了虔誠和敬重。中華紫砂壺特級工藝大師、紫砂技藝非遺傳承人顧永清在藝術創作的道路上,追求陶刻與器形和諧統一,每件陶刻作品都有著與眾不同之處,把紫砂藝術中的“韻味”、“余味”和“象外”等美感形象地表達了出來。多年來,顧永清堅守著傳統藝人的認真與嚴謹,因此其手造的紫砂壺在時光流轉中依然保有古色古香,與工業化量產出的茶壺有著氣韻上的本質區別。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在顧永清的影響下了解并喜歡上了紫砂文化,讓傳統紫砂文化煥發出新的生機,彰顯了新時代匠人精神的光輝與價值。
軍志如磐 ,鏗鏘鐵骨獻赤誠
上世紀五十年代,顧永清出生于江蘇陶都宜興制壺世家,他的祖父顧祥和、父親顧炳根、母親陳玉仙都是當地有名的制壺匠人。此外,他還受到中國制壺泰斗顧景舟的影響,以及多位中國制壺泰斗和名師的指導,這些前輩不僅教會了顧永清紫砂制作技藝,還教會了他許多為人處世的道理,也讓顧永清從小就以父母長輩和老師們為榜樣,立志要成為一個“德為先、能為上、行為善”的人。
俗話說“好鐵要打釘,好男要當兵”,1972年,當地街道武裝部隊鼓勵適齡青年報名參軍,二十歲的顧永清經過體檢、審核等一系列程序,于年底正式進入部隊訓練,成為了一名軍人,曾在部隊任職副班長、班長、代理排長。在軍旅生涯中,顧永清形成了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鋼鐵般的意志,并加入中國共產黨,誓愿為共產主義奉獻終身,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段經歷讓顧永清至今都為自己的軍人身份驕傲,在以后的創造思路上,也不乏對黨和國家的歌頌之意。退伍之后,顧永清以優異的成績重新回到陶都宜興從藝術,他努力吸取、學習前輩的專業技藝,認真揣摩古人和前輩壺藝造型中的神韻,從造型到工藝、從工藝到工具、從材料到加工、從制作到燒成、從傳統到現代,他多角度觀察與思考,常常會為了一個靈感的乍現而立馬行動。同時,受益于自幼就接觸紫砂工藝的基礎,顧永清學習進步很快,他對制作紫砂作品所需要的包括素描、色彩、傳統圖案、現代構成、釉料及成型方法等知識都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并將作品和生活融合,逐步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如在顧永清的老家無錫周鐵鎮,有三棵很大的銀杏樹,根據宜興福勝禪寺里珍藏的《三國碑·祥瑞記》的石刻碑文以及明代古鎮志《洞山志·風物考》中的記載,這三棵樹是三國吳主孫權的母親所種,寓意長壽和平。一千多年來,無論是天災還是人禍,銀杏樹都傲然挺立了過來,近年來,清末的時候,打雷曾把銀杏樹劈壞了一半,太平天國時,一把大火使樹干中間撕裂開來,竟然可以容納二三個成年人站在樹干之中……但是銀杏樹卻越長越高大茂密,像守護神一樣保護著當地人民。如今,古銀杏樹高可達23.7米,樹干最粗的地方,胸圍有3.4米,整個銀杏樹撐開的樹蔭面積約有400平方米,約等于一個標準籃球場的面積,樹上有一個天然平臺,可以放一個八仙桌的面積。大樹的下面,就是周鐵人為之驕傲的“城隍廟”,傳說此廟始建于明朝洪武二年,還是明太祖朱元璋下令敕建的。自幼聽聞這三棵古銀杏樹非同一般的顧永清早就有必須把銀杏樹的傳奇故事用紫砂來做成奇特作品、留存于世的想法,經過多年來的努力構思設計,反復創作,“公孫樹系列”作品已經有九件聞世,顧永清表示,銀杏樹是真善美的代言,既可以代表愛情的忠貞和友情可可貴,又可以祝福老人健康長壽,還可以激勵人們像銀杏樹一樣適應力強,有所成就,能夠通過家鄉標志銀杏樹來讓更多的人來了解家鄉,并喜歡紫砂藝術文化,是自己最自豪的事情之一,“公孫樹系列”作品也會一直創造、修正下去,和流傳下來的美好傳說、人民的生活結合,讓紫砂作品走入尋常百姓的大眾生活。
飲茶之人,不可不知紫砂的美名。紫砂利茶,人養紫砂,壺內藏乾坤,壺外品人生,便是生活與藝術的相融。正所謂“天有時,地有氣,工有巧,材有美”,宜興紫砂為中國國家地理標志性產品,當地紫砂泥礦物微粒的雙氣孔結構,具有透氣性能,泡茶不奪香,能保證茶味的純正、茶色的持久,暑天隔夜的茶也不會變味。同時,紫沙泥中黏土礦物較強的吸附性和離子交換性,對重金屬鉛、鎘、鉻、汞、銅和放射性元素有吸附作用,并能夠交換出錳及對身體有益的微量元素,可有效除去水中的氯和氟,同時可以使酸性水、堿性水向中性水轉移,調節水的PH值,長期使用紫砂壺,可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每天喝一點紫砂壺泡的茶水能舒活筋骨,能將放射性如鍶類物質排出體外,減輕對身體的危害。明代學者聞龍在《茶箋》中亦說:“摩掌寶愛,不啻掌珠。用之既久,外類紫玉,內如碧云”愛壺者往往喜歡摩挲茶壺,其溫潤若豆沙之細膩,沙礫之起伏,久而久之,紫砂自發溫暖而內斂的光澤,“涵光華于樸厚,寄風雅于平常”,能給予世人美好的身心享受。正是因為紫砂兼具美感、藝術性、實用性、健康性等諸多好處,紫砂藝術文化是更好的物質投資、財富投資、和精神投資。顧永清才愛紫砂成癡,憑借對中國紫砂陶瓷藝術的熱愛與執著追求,他榮獲“中華紫砂壺特級工藝大師”的稱號,并應邀參加首屆世界遺產博覽會高峰論壇,在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榮獲十項“金獅獎”,第二屆世界遺產博覽會榮獲六項“金獅獎”等諸多殊榮。
守正創新, 雄渾激蕩愛國情
永遠懷著謙虛的心,永遠貼近生活,這是顧永清的藝術追求,也是他的人生準則。在很多人看來,藝術大師都是神秘的,但是顧永清在生活中卻十分平易近人,在他看來,藝術永遠不能脫離生活,紫砂藝術要傳承與創新相結合,并從生活中發現創作的美,觸發創作的靈感。無論身處哪個時代,想要扎扎實實地做好紫砂藝術,都要向著歷史的深度、社會的廣度、生命的力度和藝術的難度進發,向著廣闊的生活與心靈開放,貼近祖國和民生,把理想帶入現實,用現實升華理想,才能創造出能夠打動人心的作品。
將生活和藝術相結合,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創造,以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美學風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動人的藝術作品,為時代留下令人難忘的藝術經典,正是顧永清作品一貫的風格。從事紫砂文化藝術的半個世紀以來,他創作了《一路蓮升壺》、《青蛙王子壺》,《一統真金》、《富貴萬年》、《中國夢一帶一路系列》、《萬載鴻運蓮蓬來》、《祖國山河一片紅》、《孝行天下》、《公雞》、大寫意畫《五德之君》等諸多優秀的作品。此外,顧永清與中國陶藝大師吳順華、顧永清、著名書畫家李天翼三人合作,創作陶刻掛盤《物華天寶》,該作品由松竹相映稱,右下方有君子蘭吐露芳香,體現作品的和諧統一;在創作《祖國江山一片紅》紫砂壺時,顧永清精選精選琺瑯彩工藝,在傳統藝術上采用了橘皮琺瑯達到了較好的透氣效果。壸的整體效果氣勢華麗,技藝精湛。壺身圓潤如珠,線條流暢,壓蓋式,子母線嚴絲合縫長城造型工藝精致傳神,讓人感受古城墻之古樸與神奇,不拘一格更是錦上添花,壺嘴、壺把子氣勢非凡,壸底足部精巧典雅,古韻之氣撲面而來。
真正的大師從來都不會閉門造車,或者隨便終止創作。如今,已經年過七旬的顧永清與紫砂藝人、有關高等院校等橫向聯合,想方設法地保留紫砂藝術和引進行業人才,創立了宜興市顧永清紫砂藝術研究所,創造和收藏了紫砂壺、紫砂盤、紫砂瓶等藝術作品。為此,榮獲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功勛章的104歲抗戰老兵金傳世在女兒金艷陽等人的陪同下,專門來到了顧永清紫砂藝術研究所參觀。金老喜歡書法,早年受蘇景由、于右任兩位大師的指教,書法嫻熟醇達、遒勁剛正、布局合理、俊美飄逸。他深深為顧永清的紫砂藝術魅力所感染,揮毫撥墨,書寫了“天下一壸”四個楷書大字贈送給顧永清先生,作為回饋,顧永清將自己的心血之作《軍之戀》紫砂壺贈予了金老。兩位老人聊起往日的崢嶸歲月,說到毛主席在我軍物資緊缺的條件下,創造性地確立了“支部建在連上”“官兵平等”等治軍方略的智慧,在說到解放軍進城、改革開放、新中國成立后在各領域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在場的人無不動容。
不啻微芒 ,造炬成陽滿神洲
歷史的光芒,照耀著今天的非遺;當代的創新,孕育著非遺的未來。愛紫砂文化到如癡如醉境界的顧永清,始終覺得自己還有很多事可以去做。在他的心目中,做學問就如做紫砂,知理通趣,無有止境,也是紫砂藝人該有的態度。盡管子女和身邊的人多次勸顧永清退休享福,但是他依舊奮斗在心愛的紫砂事業一線,并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力所能及地為社會服務。
“我的孫女跟著我學的可好了”,顧永清表示,自己的孫女顧涵之今年十幾歲了,在學校學習成績優異,自幼喜愛陶藝,從小就纏著自己教制壺,很像小時候的自己,將自己的技術也學的很好。把制壺技術學精、學透并不容易,顧永清至今都記得以前學藝時的辛苦,如最基礎的打泥片,多打則泥門被打散,少打則泥門還未“醒”……每一步細節都不能馬虎,否則就會影響到整個紫砂作品的質量。在傳授技術方面,顧永清講課生動有趣,知無不言,曾為無錫新吳區碩放鎮的二十多位殘疾人陶刻培訓班免費講課,讓殘疾人掌握一技在手,能夠自立于社會,并為社會的建設服務,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在任教期間,顧永清將自己的心得毫不保留地教給弟子,幾乎算得上是桃李滿天下了。因為教的生動易懂,顧永清培養出很多優秀的學生,其弟子如黃財金、顧建赟、徐清華、黃財榮等已經成為了行業棟梁,讓現代陶藝達到了崇高的藝術境界,它把一堆平凡的泥土上升為一個藝術的最高層次,以自身的獨特藝術語言去豐富世界藝術的領域。在顧永清看來,紫砂是門特殊的藝術,一定要靠師承才能學會,在顧永清的人生旅途中,培養了許多弟子,師父教徒弟,所謂是:“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認真做好傳、幫、帶。一代代的陶藝人就這樣生生不息的傳承下去。就是要把思維方式、創作方向教授給徒弟,教會他們如何去創新,把這份創新開放的思維用在藝術創作、為人處世之中。同時,顧永清還經常參與國內的大型公益活動,如幫助貧困學子,傳授殘疾人紫砂藝術文化等,于2016年7月參與“全球和平宣言暨第二屆全球和平經貿生態論壇”活動,被授予“世界和平杰出貢獻獎”。顧永清時刻都不曾忘記,除了當代紫砂大師這個身份外,自己還當過軍人,是共產黨員,平常時候看得出來,關鍵時刻站得出來,危難關頭豁得出來,是共產黨員必須具有的、始終不變的政治本色,更是顧永清自入黨以后對自己一生的要求。
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在顧永清的身上,有“擇一事,終一生,不為繁華易匠心”的堅守,更有“閱盡千帆,依然滄海霽月”的淡泊和豁達,他將心中的愛傳遞到了弘揚紫砂文化、報效祖國和人民的偉大事業之中,從而讓自己的藝術作品洋溢美感、閃爍智慧、傳遞信念,使千年的紫砂文化在現代依舊充滿著生命力,對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價值有著深厚的影響,他是當之無愧的“人民藝術家”,更是現代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