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創新寄山河旖旎 ,憑初心行致遠之路
——訪青島新維紡織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遵元
“織為云外秋雁行,染作江南春水色。”自古以來,紡織業就是社會經濟的支柱產業,無數次化作文人筆下優美的符號,承載著中華五千年農業文明的厚重歷史,更是曾創下令全世界側目的繁榮頂峰。
而自近代始,受國外工業文明的沖擊,手工生產被機器紡織所替代,原本占據優勢的中國漸漸落后了世界步伐。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滌綸問世,開啟了新一輪的紡織業改革,可直至七十年代姍姍來遲的滌綸才踏足中國大地,生根發芽。但起步晚并不意味著毫無超越的可能,在中國有這么一群人,他們憑著一股超乎常人的韌勁,懷一顆家國赤子心,用多年堅持換來世界第一紡織大國,占世界 70% 之重,實現了極大的超越。比如蔣士成院士、北京服裝學院張大省教授等等。今天我們采訪的正是與他們一道推出迭代®滌綸的青島新維紡織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王遵元。
謀創新發展,繪綠色畫卷
古人云:“惟進取也,故日新。”創新是縱橫世界亙古不變的母題。社會經濟的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消費觀念的轉變都無一不促使著新興產業像朝陽般崛起,傳統產業一度被忽視,坊間一度認為紡織這樣的傳統產業是夕陽產業。王遵元卻不認同這個說法,他始終認為只要社會總需求在,紡織業就不會被淘汰,既然不被淘汰,那就該是常青產業;紡織業一樣能通過創新朝著主流思想靠攏,重回輝煌,其中關鍵在于要如何創新。比如建國初期紡織業就等于棉紡業,但今天說紡織業,幾乎就等于說滌綸產業,這就是創新的結果。從上世紀七十年代一路走來,滌綸產量一路高歌猛進,紡織業煥然一新,人民也擺脫了“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 的艱苦時代了;今天體驗經濟又成為主流,人們生活水平實現跨越式提高,僅僅保證溫暖的衣服無法再滿足消費者愈來愈高的穿衣要求。創新再次擺在紡織從業者面前。
那么創新點在那里?既然紡織業幾乎相當于滌綸產業,那么滌綸產業的創新又在哪里呢?我們知道:滌綸一直存在著高排放高能耗和舒適度欠佳等問題,已不適應國家大環境的環保政策,不符合新發展理念的社會要求,革新已是勢在必行。補苴罅漏,方能重煥新生。迭代®滌綸應運而生。多年來迭代®滌綸團隊一以貫之地堅持初心,致力于紡織的研究開發。終于功夫不負有心人,2018年,在蔣士成院士的指導下,通過北京服裝學院張大省教授 50 年的辛勤耕耘,正式推出迭代®滌綸,開啟了滌綸 2.0 時代。
迭代®滌綸是張教授采用無規聚合理論制得,嵌入了親水基團和柔軟鏈段的新型聚酯大分子,有效提高可紡性,是對普通滌綸實現的質的飛躍:與普通滌綸的疏水性相比,它自然親水,親膚而舒適;恰到好處的回潮率,在 1.4% ~ 1.7% 之間,不高不低,使得迭代®滌綸易濕也易蒸發,直接體驗為潮而不濕,不黏身;較低的靜電,能減少穿著的刺癢感,穿著不纏身;模量比同規格普通滌綸降低了 20%,大大改善了織物的柔軟性;迭代®滌綸提倡后整理無助劑或少助劑,既環保又不會使人過敏。這五大因素使迭代滌綸成為合成纖維里的舒適纖維,以優良的服務性完美對接市場需求,贏得廣大消費者的青睞與喜愛。
與此同時,迭代®滌綸也突出了綠色環保的新特點,積極響應國家號召,契合國家提出的2030 碳中和、2060 碳達峰戰略政策。迭代®滌綸若實現2000萬噸的規模,每年能為社會節約能源一百五十億元以上,減少碳排放兩千萬噸;增效百分之三十以上,將為中國環境保護事業貢獻出了巨大力量。
“今天迭代®滌綸,已經不是一個單一的產品,而是一個新材料體系!它即將改變滌綸產業格局,它就是一個大師作品,功能簡約不簡單,工藝精湛而不繁瑣,體驗舒適而又健康、風格自然而優雅。”說起迭代®滌綸,王遵元贊不絕口。滌綸的升級換代無疑是破除了紡織業發展的一大難題,順應社會發展潮流,是歷史進程的一大步,足以在綠色發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揮毫一筆。不計算不知道:“現在全世界有約百分之五十五的纖維是滌綸,這個技術一旦推廣,那就是造福全人類。” 這個時代,總需要有人扛起創新發展的大旗,總需要有人邁出探索的一步,而迭代®滌綸團隊正在踐行之。目前青島新維紡織開發有限公司,已擁有領先行業水平的20多項專利, 當仁不讓地躋身世界前沿。
行萬里恒心,刻民族烙印
木鐸之心,素履之往;萬里蹀躞,以夢為歸。一輩子能專注做一件事得人太少,這種人一般透著傻氣,而王遵元就是這種傻人。疾風知勁草,他深耕紡織業多年,從初出茅廬到老成見到,一路走來穩扎穩打,腳踏實地,從來無愧于心。 “常有人問我堅持做紡織行業這么多年累不累,我的回答都是不累,永遠不累。”王遵元回憶說,“人這輩子難得做一件自己喜歡又能掙錢,還對社會有意義的事,我已經足夠幸運的了。” 從接觸紡織的那一刻起,步步深陷,久而久之,這一份 執著就扎根在心里,愈發堅定,愈發不可動搖。若不真正愛上這個行業,又如何做到30年如一日地堅持卻毫不疲憊?雖然公司規模不大,但王遵元對紡織科研 的投入卻從未中斷。
當采訪者問及研發困難時,王遵元思慮片刻回答: “沒感覺難或不難。在投入大量資金卻看不到成果時的確曾有過壓力,但那只是一瞬的擔憂,我知道一定能行,所以不會慌張。”不慌不忙,談吐從容,他的底氣來自中國經濟發展的大好前景,來自數十年的閱歷和經驗,更是來自對產業未來道路判斷的堅定自信。這世間人心浮躁,王遵元卻自成一派光風霽月。
王遵元的執著心性也源自于他的老師——北京服裝學院張大省教授,中國合成纖維第二代科學家、教育家、迭代®滌綸發明者。“他用五十年的時間研究滌綸聚合,從理論到實踐,從實踐到理論,不斷反復再反復。”說及恩師,王遵元語氣中多了幾分敬仰之情。張教授在研究合成纖維的道路,五十年如一日地勤于研究,夙愿就是有朝一日能將技術貢獻給社會,實現自我價值。即便退休他也不愿就此放棄數十年的事業長跑,仍然盡力用自己的人脈與經濟繼續研究。從以前的單一到現在的多元,離不開像張教授這樣懸若日月的科學家的堅守,他們燃燒自己,為中國發展添磚加瓦、發光發熱,令人肅然起敬。
張教授發明的迭代®滌綸開創了國產紡織品牌的先河,而王遵元則緊隨恩師腳步,立志樹立民族紡織品牌,從而掀起中國自主品牌的一股浪潮。“在迭代®滌綸問世前,任何服裝品牌的纖維原材料都掌握在西方發達國家手中,我們無法形成自己的民族品牌,但今天有了迭代®滌綸,國外壟斷的局面被打破,現在正是樹立民族品牌的最佳時機。”王遵元說。他認為這需要整個紡織行業共同努力,推波助瀾。他一以貫之地倡導纖維的“合金” 思想,充分利用各種纖維的優點、互補各自的缺點, 形成新的優點,因而任何一家企業都可以在迭代®滌綸 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纖維或面料的特點,嫁接形成自己的品牌。王遵元始終堅信,當萬眾一心,和衷共濟,中國民族品牌走向世界就是大勢所趨,指日可待。
談及未來規劃,王遵元表明,目前目標是把迭代®滌綸建立成在國內具有高度影響力的品牌,樹立高度自主民族品牌意識,未來三至五年內,品牌級產品達到一萬噸規模,親民級產品達到百萬至千萬噸規模;同時夯實智能紡織的基礎,為之后的智能化創新提供堅實技術支持,并完善研究院的設計結構。功不唐捐,玉汝于成;山止川行,風禾盡起。他心懷宏愿,圖劃鴻猷,懷抱著對未來發展的美好愿景。 路漫漫其修遠兮,還需上下求索,走向頂峰的路很長,但行遠自邇,只要攀登者心無旁騖,一步一個腳印,不曾退縮亦不曾膽怯,便終能奪得那輝煌桂冠。
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是全身。十八載春秋彈指一揮間,十八載深耕嘔心瀝血路,王遵元是中國紡織業發展參與者,更是中國紡織業發展的推動者與前行者,立志于在紡織業烙刻上獨屬于中華民族的印記。這份如磐石般的初心經久不衰,將會伴隨他走向未來更高的榮耀。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