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燒制出的絞胎瓷瓷盤和瓷板。
失傳400年,歷經8年反復研究實驗終重獲新生
4個瓷盤和19塊瓷板,它們有著比普通瓷器高出數倍的“顏值”:自然形成的花紋灰白相間,曲折團孌,像流水、像羽毛、像木紋……這是8月10日,孟家井窯絞胎瓷傳習所利用傳統制作工藝燒制出的首批絞胎瓷器物。據了解,該所在原始資料短缺、歷史遺存實物匱乏的情況下,堅持研究、反復實驗,歷經8年,才重新將這一失傳400年的古老工藝呈現于世人面前。
8月15日,記者在太原美術館見到王鼎館長,他多年來犧牲休閑時間,致力于研究山西陶瓷發展的歷史和陶瓷文化,是孟家井窯絞胎瓷重獲新生的有力推動者。他說:“絞胎瓷是一種精品瓷器,曾因其花紋表里如一、質樸清新而被譽為‘君子瓷’,孟家井窯在金元時期就曾生產出這種精美的瓷器,可惜后來工藝在明代失傳了,距今也有400多年。我們這次把傳統工藝重新復原,就是想在我們老祖先留下的智慧的基礎上,跟當代絞胎瓷制作工藝結合,選取它們各自的精華,研究時代的要求和審美,為傳統手工藝的傳承、發展探索出一條可行的路子。”
據悉,自8月10日首次利用傳統工藝批量燒制絞胎瓷成功以來,孟家井窯絞胎瓷傳習所又開始了新的嘗試。他們正在研發基于絞胎瓷的文創產品,用山西本土生產的核桃木將絞胎瓷鑲嵌起來,制作成插屏、掛屏和飾品。8月下旬,太原市旅游文化建設成果展將舉行,屆時或古樸大氣、或精致靈動的絞胎瓷文創產品將在那里亮相。正如王鼎所言:“傳統手工藝只有真正走進現代人的生活,為人們的生活增添快樂,才算真正‘活’過來了。”
(記者孫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