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記者從山西省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辦公室了解到,專家組在太原晉商博物館新發現一張清光緒年解州《發官鹽票》,其內容詳細記載了清朝對官鹽運輸的信息,折射和反映了當時山西運城鹽池的官鹽生產、運銷與管理的歷史。
新發現的這張解州《發官鹽票》(光緒年)票,39cm×31cm見方,材質為薄宣紙,質地柔韌,色微泛黃,保存完好,字跡清晰工整,為行書填制。票文為:“解州官鹽局今雇到安邑縣萬榮村腳戶蔣光明等小車6輛袋裝官鹽送至襄陵縣高記雜貨鋪本店交卸如有摻沙和水等弊送官究治如有短少鹽照原發秤每按115賠補需致發票者”等內容,詳細記載了清朝對官鹽運輸的信息。其中對清代行鹽路線、運行日期如此嚴格規定,與當時詳盡而嚴厲的鹽禁制度密不可分。依照當時的制度,對私采、私運、私賣、違期等行為,是要根據情節依律進行杖責、徒刑、斬首等處罰的。限制日期及銷價,主要目的在于加強對鹽商運銷的控制,防止運商從中營私作弊。
食鹽為民生不可須臾或缺的必需品,古往今來都是國家的重要商品,是歷朝歷代的重要財賦來源,因此對鹽的運銷管理也極為重視和嚴密。北方地區主要以行銷解鹽、河東鹽和東北鹽為主。
運城古稱河東,是我國唯一因鹽務而建立的專城。運城鹽池像一顆歷史悠久的璀璨明珠,鑲嵌在河東大地上,是天然形成的封閉型內陸鹽湖。對運城鹽池最早見諸的文字記載,是我國第一部地理學專著《山海經》中所稱的“又南三百里,曰景山,鹽販之澤”,后又被稱為“河東鹽池”“解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