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計劃’的實施,使芮城五龍廟洗去了昔日的頹敗,在一個美好的環境里展示著她1300多年的歷史豐姿,重新融入了當地百姓的生活,目前已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萬科集團給我們文物保護單位周邊環境整治工作帶來了嶄新理念,值得借鑒。”9月18日,省文物局政策法規處處長王志軍對記者的一番介紹,充分體現了我省社會力量參與文物保護所取得的豐碩成果。
五龍廟,又稱廣仁王廟,位于芮城縣城西北4公里的中龍泉村,居于中龍泉村西北的高臺之上,因臺下原有的“龍泉”而建造并得名。據唐代碑文記載,“為鄉人祈禱之所”。文物專家考證認為,現存大殿為唐太和五年(公元831年)遺構,是稀有的唐代建筑,也是現存最早的道教建筑,2001年被公布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五龍廟歷來是周邊村民祭龍王、祈雨的場所。據村中老人講述,解放前每年農歷二月初二均有廟會,趕會期間要連續唱戲7天,上香的民眾絡繹不絕,鄰村村民都會來此參加。除廟會外,每逢干旱少雨的天氣,村民將龍王神像從正殿中抬出,放在烈日下,同時燒香、供奉、祈雨。
由于村民們自發守護,五龍廟經歷1300多年滄桑變遷而屹立不倒,延續著它古老的生命。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隨著龍泉水源的干涸,龍泉遺址垃圾遍地,廟址高臺無護坡,通向廟內的路徑狹窄崎嶇。院內排水不暢,大殿與戲臺受到雨水浸泡威脅,廟門殘破,圍欄也不完整,五龍廟逐漸淡出了村民的記憶。
2015年初,在國家專項資金支持下,五龍廟建筑主體完成維修,文物本體得到了完善的保護,但周邊環境狀況仍亟待整治。當時,萬科集團北方地區負責人對山西的古代建筑進行考察,表達了為這些古代建筑保護貢獻力量的意愿,并與芮城縣政府達成了五龍廟環境整治合作協議,還將這一項目與2015年米蘭世博會的萬科館項目結合,向社會出售米蘭世博會萬科館的陶瓦進行眾籌,將所籌得的款項用于五龍廟的環境整治。因為萬科館形態宛若盤龍,所籌經費又用于五龍廟的環境整治,因此五龍廟環境整治項目又被稱為“龍·計劃”,是中國第一個針對文物建筑保護領域的公益眾籌項目。
本著尊重文物、確保專業、科學管理、積極參與的精神,該項目由清華大學建筑設計研究院建筑與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URBANUS都市實踐建筑設計事務所、韓家英設計公司等國內一流的專業團隊,編制了五龍廟環境整治方案,并經過國家文物局組織的專家評審獲得批準。
2015年10月“龍·計劃”開工,于今年5月完工。對周邊圍墻重新砌筑加固,在院落內部布置了序庭、斗拱庭、碑墻、古魏城遺址觀景臺、晉南古建筑展廊等一系列庭院式展覽空間。在其中設置了中國重要古建筑時間軸、五龍廟歷史、四座唐代木構斗拱足尺模型展示等內容,使五龍廟成為一處以中國古建筑文化為主題的開放的露天博物館。
如今的五龍廟又重新融入到老百姓的現代生活之中,游人不僅可以重新欣賞到她1300多年的歷史豐姿,還可以在嶄新的環境中閱讀中國古代建筑的介紹,吸收優秀傳統文化的滋養;村民在優美的庭院中休閑娛樂,讓一處頹敗的優秀歷史文化遺產又重新“活”了起來。
記者孟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