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霞夾明月,華星出云間。
這是1928年我國地質學家馮景蘭先生對形成于第三紀(6500萬年-165萬年前)紅色砂礫巖層的命名。
用來描述黎城縣八百里太行山風光是再恰當不過了。這里的山層巒疊嶂、溢彩流虹,仿若天上的彩霞飛落人間。
千米大山,80余座,從喜瑪拉雅山脈造山運動中緩緩升起,在漫長的地質演化,天地間的鬼斧神工而成的奇峻險秀于一身,綺麗無比,享譽“太行畫廊”。
山體幽深壯麗、氣勢磅礴,形成了丹霞地貌的山岳深切峽谷景觀,引無數攝影愛好者競折腰,數三山五岳,有誰能如此妖嬈,風華絕代獨遺于世,在太行山上秀盡嫵媚。歷代畫家以各種視角留存畫作,人民大會堂山西廳內的木刻畫《江山如畫》便取自于此。
這是大自然為黎城留下的一段奇特的、豐厚的遺產,為無數驢友、風光愛好者們所衷情。
以這一段紅山為中心,黎城啟動了革命人文紅色與自然風光紅色的融合之旅,為萬千旅游人提供了又一處文化盛宴。
春天一抹綠色清清淺淺地鑲嵌在紅山的邊邊角角,就像一串串花環,點綴著偉岸壯闊的紅山氣度;熾熱的夏季里紅山與腳下潺潺流過的溪水相擁,為人們送上絲絲縷縷的清涼;在淅淅瀝瀝飄飄灑灑的一陣秋雨里,紅山隱約在了水意淋然的薄霧輕云之中,偶爾一絲秋風吹起一角,鮮紅若艷陽在瞬間點亮了視線;大雪在呼嘯的北風里為紅山披上一陣潔白的外衣,就如同一位紅衣少女站在太行山上賞月一樣嫻靜自在。
紅山,山川煥綺,一派垂麗。
紅山,英雄贊歌,自然豐碑。
血色河山,就像那個百年里跌落在太行山上的一段記憶,烽煙四起,鐵馬錚錚,黎城兒女和共產黨領導下的革命紅軍一起建立了穩固的抗日根據地,成為太行山上甚或于全國惟一的全縣域抗日完整縣,成為八路軍敵后抗戰的后方基地。
這里是新中國的軍工搖籃,以黃崖洞為主的數十個兵工廠為抗日軍民提供了大量的武器供應;這里是新中國的金融搖籃,人民幣誕生地,冀南銀行為抗擊日寇和根據地建設提供了主要的財力支撐,受到了改革偉大設計師鄧小平的首肯和贊揚;這里是八路軍的后勤供應站,造紙廠、被服廠、印染廠、鞋襪廠、療傷用的酒廠等等,不一而足。
這里是億萬年地質紅山,這里也是用成千上萬的人民和子弟兵鮮血染紅的紅山。
紅山之妖嬈,是由于這里的人們風采巍然;紅山之峻偉,是由于這里的人們心血澆灌。
一整塊的紅色巖石雕刻而成的豐碑與一旁古色古香的文昌閣相互輝映,這就是中共中央北方局高干會議黎城霞莊舊址廣場。
1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為總結抗日、反頑斗爭的經驗教訓,制定今后鞏固和建設根據地的方針,統一根據地的政權、政策、政令,在晉冀豫首府機關所在地霞莊召開了高級干部會議,史稱黎城會議。參加大會的有來自太行、太岳、冀南黨政軍領導一百多人,楊尚昆、彭德懷、左權、劉伯承、鄧小平、聶榮臻、陳賡等出席了會議,大會提出了“建黨、建軍、建政”以及打擊敵人“囚籠政策”的任務。
這次會議議程15天,在那樣一個烽火連煙的歲月里,半月之久的安全保障有多么不容易做到。
始建于北魏時期的霞莊,占地300畝,人均耕地2.5畝,不僅是方圓百里有名的文風禮儀之鄉,且富戶較多??箲饡r期,他們紛紛捐糧捐資,騰出房屋給部隊使用。
村莊三面環溝,背靠大山,村中街巷都呈丁字,距邯長大道和黎武路均不超過5華里,村外林木森森,房前屋后栽樹造綠,即使在上空也難以看到掩映在一片綠色之中的小村莊。這一特殊的內外部地理環境和良好的群眾基礎為八路軍機關和部隊的駐扎提供了條件,霞莊一度被譽為是晉冀豫抗日根據地首府。
晉冀魯豫解放軍官教導團舊址是一個棋盤院落,四院相連。上黨戰役后大量的國民黨高級俘虜集中在這里進行思想改造,包括大別山、魯西南的都也轉運于此,僅霞莊民兵看守。軍民之間的高度信任就是在這血與火的洗禮中一步步建立起來。
在風光迤邐的卜牛村,彩石鋪成的鄉間小路兩旁,一排排依山而建的石板房鱗次櫛比。黃黃紅紅的屋頂,黃黃紅紅的墻體,一抹蔥綠或一簇繁花,在蒙蒙秋雨中顯得格外的迷人。誰能想到這樣一個傳統古村落竟是八路軍的炸彈廠。指南針、燃燒彈、煙幕彈、定時炸彈都在這里誕生,中國人民銀行的前身冀南銀行的印鈔廠也坐落于此。炸彈廠的烈士墓地也在這里。悲情而溫暖、壯烈而美麗。
回望煙雨中小山村,我們的眼睛似乎應該戴上一幅歷史穿越鏡,看到、記住這里的熱土,不讓它在時間的長河里被湮沒。
八路軍總部長期駐扎在長治地區,轉戰于太行、太岳山區各縣。在其所轄13個縣市區內,潞城縣北村和武鄉縣磚壁、王家峪早已成為全國聞名的四大八路軍總部所在地。2010年長治市啟動革命遺址普查,發現了一處被祖訓隱藏起來的八路軍總部所在地——孔家峧。
從縣城一路向著西北,秋雨一路淅淅瀝瀝,到了孔家峧村外。穿過一段泥濘的小路,雨中的彩石路有點滑。來到一座院子外,一棵郁郁蔥蔥的梨樹下拴著一頭叫驢,它安靜溫和地看著我們一行,或許從抗戰年代,它的祖輩也是這樣安靜地看著八路軍從這座院子里進進出出。它對這種場景頗為熟悉,這里是太行軍區司令部舊址。
二進東西四個院落,中分十字成棋盤型,坐落于村子最西,與房幾乎等高的石堰,還有在晉東南民居中少見的4個門,戰時一旦遇到緊急情況,可以隨時擇門撤離。
院門有點深,主屋前有四根柱子支撐起一段寬一米多的前檐,朱德、彭德懷、鄧小平、劉伯承等革命先輩都在這里生活過。一幢已棄之不用的小閣樓,卻再現了諜戰片中的情形。主屋臥室的地窖里挖出的史料對于研究八路軍軍史有著巨大的史料價值。有八路軍襄防司令部的賬務,有八路軍吉峪部、太行軍區、倫敦工廠等單據,青縱隊寫的借據……
史料甫一曝出,就吸引了中央、省、市各級黨史研究人員極大的關注,他們多次來到孫家峧調研、拍照、考證相關資料,認為它們有效地補充了我黨我軍在華北地區抗戰期間翔實的物資調撥等資料。
如今這些珍貴的史料就被簡易地擺放在一間矮矮的房窯里,一開門就有一股潮濕的霉味撲面而來。薄薄的馬頭紙上那些清晰可見的記錄,仿佛在呼喚更好的照顧。
神奇的建筑設計,扎實的群眾基礎,穩固的根據地建設,依然未改的貧困現狀。作為太行抗日根據地核心的黎城全縣域抗戰,卻一直沒有得到革命老區相關政策的關照。
黎城的紅色一度被屏蔽。
如今,黎城誠邀天下賓朋來這片熱土。
記者 李 楠